德育之窗
德育之窗

【博学讲堂】第十三期:揭秘人工智能 畅想科技未来

Author:JINHUATime:2025-09-25

    本学期,我校旨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的“博学讲堂”继续精彩开讲。 这次,我们荣幸邀请到上海市科协科普讲师团成员殷志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与日常生活”的科普讲座。

     讲座中,殷志国老师以丰富的课件为同学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人工智能全景图。他通过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如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智能导航系统优化出行路线、AI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等,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如何切实提高生活效率、推动社会创新。

展望技术前沿 洞察机遇与挑战

    殷老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未来。他介绍了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方向,指出它们与AI结合可能爆发的巨大潜力。同时,殷老师并未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了建立完善的伦理框架与法律法规的紧迫性,特别是如何在数据利用中保护用户隐私、维护公众信任。这一内容的加入,使讲座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介绍,升华为一场关于科技、社会与未来的深度思辨。

    作为成长在AI时代的中学生,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我也担忧潜在问题。如果AI取代太多工作岗位,人类是否会失业?如果AI比人类更“聪明”,我们该如何保持主导权?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认为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人类如何使用它。我们既要学习AI知识,适应智能化社会,也要培养AI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许,最好的未来不是人类与AI竞争,而是协作。

——初一(5)班  吴彦熙 顾钦墨



    AI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智能辅导系统能24小时解答我的数学难题,语言翻译工具打破了外语学习的障碍……这让我既欣喜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又不禁思考:当机器能完成记忆和计算时,人类学习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一代,我认为中学生应当培养三种关键能力:第一是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算法推送的内容;第二是人机协作能力,善用工具又要保持独立思考;第三是伦理判断力。只有将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我们才能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初一(1)班 何沐芸 李欣妍

夯实科技教育培养未来创新力量

    本次讲座让同学们不仅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脉络和应用前景有了系统了解,更促使大家开始思考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并善用科技至关重要。我校始终致力于以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前瞻视野。学校将继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子在科技浪潮中找准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党政办

编辑:新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