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德育之窗

【博学讲堂】第十二期: 《骆驼祥子》的世界性意义

Author:JINHUATime:2025-05-20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与中文系、哲学系合作,面向集团成员校初、高中生开设“文哲讲堂”系列讲座。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凤媛教授在我校为初一年级全体学生讲授了“《骆驼祥子》的世界性意义”的文学讲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经典之一,老舍先生蕴含在文本中的深刻创作意图,以及人物命运起伏背后折射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症候值得深思。

从译本差异看老舍的创作意图

凤教授以《骆驼祥子》的海外译本为例,指出不同语言版本在结局处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视角。作品中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正是老舍对当时社会不公的犀利控诉。

提及Evan King对原著的改编,将悲剧篡改为幸福结局,无疑是对老舍先生创作本意的背离。这让我领悟到文学作品在跨国传播中,需坚守其精神内核,否则便如无源之水。——初一(1)班 刘时予

祥子的命运:个人、社会与时代的交织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凤教授引导同学们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祥子的悲剧?祥子的故事,不仅描绘了一个车夫的命运,更展现了整个社会的病态。祥子的堕落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必然的结局。

老师指出祥子的自苦式奋斗很脆弱,只要遇到大的挫折,就会自暴自弃。我曾经一直以为祥子的堕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在才知道原来也有他自己心灵的脆弱。今天的讲座让我对《骆驼祥子》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初一(2)班 符芷叶

正如凤媛老师所说,祥子的自甘堕落不仅仅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老舍想揭露的更是人心中的欲望和挣扎。愿我们都能坚守信仰,而不是重复祥子"拉车—丢车—再拉车"的宿命循环。老舍写这部小说不是为了让我们哭泣,而是为了警醒——当认知觉醒的春雷响起,每个年轻人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车主"。——初一(6)班 钱梓涵

文学经典的世界性意义

讲座最后,凤教授鼓励同学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骆驼祥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洞察。不同国家的读者之所以能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老舍笔下的人物命运具有普遍性,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人性尊严等永恒话题的思考。

祥子从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斗士”,变成了投身于黑暗的“恶”的“容器”,他没能坚守自己的品行到最后,未能做到“正其志”。我们要永远记住实行“正志”,它并不是身处黑暗时无奈、被动的选择,而是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的精神状态。越是失意,黑暗之时,坚守自我便越显得不易和珍贵!——初一(4)班 周传哲

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骆驼祥子》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探讨。未来,学校将继续举办此类高品质的文学活动,助力同学们在经典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核:党政办

编辑:新闻组

策划:德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