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1-66098889
华东师范大学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2号
本学期,博学讲堂继续开讲!学校将继续邀请多位教授和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等多元领域展开深度分享。最新一期登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春军副教授,他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赤壁赋》的解读。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赤壁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不朽之作,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苏轼在黄州赤壁的江面上,以他特有的旷达与智慧,与天地对话,与历史对话,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种对话超越了简单的怀古伤今,展现出一种深邃的生命哲学。
倪教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苏轼经历的命运转折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又从“赋”和“记”两种不同的文体入手引导同学们赏析作者的用词和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讲座伊始,倪教授对苏轼生平的介绍让我看到一位命运多舛却始终豁达的文人。提及创作背景时,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的困境,与他在赤壁之下的豁达感悟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对他能于逆境中生出哲思敬佩不已。——高二(1)班 刘云裳
倪教授为我们解释采用赋体的原因。赋是一种介于诗、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铺陈叙事与抒情说理的特点。苏轼借赋的铺陈手法,将赤壁的水光山色、历史感慨与哲学思辨层层展开,加之对水、月意象的反复渲染,既营造出诗歌般的意境,又容纳了散文的逻辑深度。——高二(2)班袁子宸
《赤壁赋》中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才情和历史观。面对浩瀚的时空,苏轼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智慧和独特的心灵境界,他既看到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局限,又领悟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生命馈赠,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
诗人通过与客人的对话,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哲学思考扭转了情绪,他以水和月为喻进行说理,让自己和客人从哀怨中走出来,达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从痛苦中解脱,实现了自我精神的升华。这也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永恒的追求。——高二(1)班余姝娴
《赤壁赋》不是一篇普通的山水游记,而是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诗篇。在苏轼的笔下,赤壁不只是一个地理景观,更是成为了一个承载着他对于生命思考的精神领域。苏轼在贬谪的阴影下,在赤壁的山水间获到了精神的慰藉,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高二(2)班朱语菡
在倪教授的深入讲解中,同学们获得了全新的启示。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同样需要苏轼那样的智慧,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困境中寻找精神的出路。对《赤壁赋》的深度解析让我们领悟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外在的境遇,而在于内心的境界。
审核:党政办
编辑:新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