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德育之窗

【博学讲堂】5—从古诗词看古代天文历法

Author:JINHUATime:2025-04-07

本学期《博学讲堂》的最后一场讲座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许可老师。他一开场便吟诵起了苏轼的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许可老师接着问道,“西北”和“天狼”怎么联系起来解读呢?“天狼星”在星象学上是怎样的存在呢?古人眼中的“天狼星”代表着什么呢?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致,原来从平时容易忽略的字词中还能延伸出那么多问题和知识。如果大家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推敲这句诗词,甚至把天文学沿用到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上,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古人凭借有限的观测工具,却能构建如此复杂且实用的阴阳合历体系,并与星象高度契合,这是对宇宙奥秘不懈探索的成果。它让我们意识到,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不应忘却古人在天文历法领域的伟大成就,也提醒着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规律与人类文明的瑰宝。”——高一(1)班  周欣微


许可老师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星空来预测天气、导航定位等实用技能。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天文历法的热爱与敬仰,让我也不由自主地被这份热情所感染。我意识到,天文历法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它蕴含着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高一(2)班 胡喻博


每一部历法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天文学家的心血。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测,不断改进历法,以使其更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和时间流转。这些历法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我们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古人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高二(1)班 刘云裳


在这场讲座中,我了解了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也更了解了中西文化中的许多差异。比如,‘金星’和‘火星’是世界上人们统一的叫法,而中国却有着‘太白’和‘荧惑’这些充满文学气息的名字。天文学家不断探索新宇宙,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传播民族思想。我不仅感受了中国古诗词的意味悠长,更收获了文化自信。”——高二(2)班 柯佳元


整场讲座中,许可老师从科学的视角讲述了人们通过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手段不断了解和接近宇宙真相的历程,也从文化的视角跨越国度和不同历史时期讲述了各民族制定节日和一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小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些古今中外的趣闻轶事后都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既讲“道统”又讲“致用”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天文学家们肃然起敬。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其他许多科目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联系。回顾这个学期,每一位走进《博学讲堂》的老师都为同学们提供了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认知结构。我们也同样期待每一位走进《博学讲堂》的进华学子,都能够在校园内获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知识体验,收获前沿学科的动态,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开阔创新融合的视野。



审核:党政办

编辑:新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