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1-66098889
华东师范大学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2号
进华《博学讲堂》第四期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晓忠教授。他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名为《鲁迅笔下的鬼魂:兼谈<朝花夕拾>的整体性》的讲座,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做了深度的剖析。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下创作了这些作品?他为什么选取令人害怕又心生敬畏的“鬼魂”作为描写对象?“鬼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里有着怎样的意义?孙教授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析。同学们结合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深度地认识到了作品创作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朝花夕拾》中有两个‘鲁迅’。一个是童年时期的‘鲁迅’,童真无忌,反应了真话、诚实的人;一个是成年的‘鲁迅’,反应了民国社会的虚伪。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多次写鬼,反应了乡间民心,也写了现实不公,阴间有情。”——初一(1)班 陶佳怡
“同学们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倾听,正确了解了文学上的‘鬼’文化,受益匪浅。大家不仅对《朝花夕拾》及鲁迅其他文学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还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鲁迅和他所处的时代面貌,了解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初一(5)班 靖卓熙
“我之前虽然拜读过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书中作品大多零散,各自讲述着不同故事。孙教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明窗,不仅要关注主角的光芒,书中那些平凡人物也值得我们去用心品味。这让我对‘文学是社会的反映’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只有超越文字,探寻其背后的社会现实,我们才能体悟到文字及文学背后蕴含的千钧力量。” 初一(6)班 刘弈辰
“在我自主阅读时,我已经见过了文中的一众鬼怪,但我并不清楚鲁迅先生为何要引用它们。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知道了作者运用它们或是为了讽刺,或是为了讲故事,让整本书既有对现实不满的愤懑,也有回忆儿童时光的温情。”——初一(6)班 夏心怡
中学课本中编录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文本到思想都有着相当的深度,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读懂、读透这些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希望通过《博学讲堂》的高质量内容,调动学生的阅读趣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助力。
审核:党政办
编辑:新闻组